您的位置:   网站首页    公司新闻    关税重压下的突围:中国有机硅外贸行业的韧性与重构

关税重压下的突围:中国有机硅外贸行业的韧性与重构

阅读量:655 img

一、关税升级与行业现状的剧烈碰撞

      2025 年 4 月,美国对华 “对等关税” 政策正式落地,叠加年初已实施的 10% 关税,中国有机硅产品出口美国的综合税率已达 45%。这一政策直接冲击了中国有机硅行业的传统出口格局 —— 尽管初级形状聚硅氧烷(39100000)被列入豁免清单,但深加工产品如硅油、硅橡胶等仍面临高额关税。数据显示,中国有机硅出口美国的占比已从 2018 年的 15% 降至 2024 年的不足 2%,但这一结构性调整并未完全消解关税带来的连锁反应。
      在产能端,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有机硅生产国,2024 年产能达 345 万吨,占全球总产能的 60% 以上。然而,过度依赖出口的行业特性(2024 年出口量 54.6 万吨,占总产量的 15.8%)使企业在关税冲击下面临严峻挑战。以 DMC(有机硅中间体)为例,其价格在关税政策出台后迅速下跌至 1.3 万元 / 吨,部分企业甚至以 1.28 万元 / 吨的低价抛售库存。

二、供应链重构与市场分化的双重变奏

      关税压力倒逼中国有机硅企业加速供应链的全球化布局。一方面,企业通过在东南亚、中东等地设立生产基地规避关税壁垒。例如,鲁西化工 40 万吨有机硅项目投产,合盛 10 万吨硅氧烷项目启动,均体现了产能向成本洼地转移的趋势。另一方面,国内供应链加速整合,头部企业如东岳硅材通过技术专利构建 “卖方市场” 优势,在高端产品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。
      市场分化在终端需求端尤为显著。美国市场的萎缩促使企业将目光转向东盟、中东等新兴市场。2024 年,中国对东盟有机硅出口量同比增长 22%,其中越南、泰国成为最大增长极。与此同时,国内市场的 “双循环” 战略初见成效,江西晨光等企业通过提升内销比例至 35%,有效对冲了国际市场风险。

三、技术升级与政策支持的破局之道

      关税壁垒成为技术创新的催化剂。国内企业加速突破高端有机硅材料的技术瓶颈,如浙江天硅的 “年产 2 万吨硅油及深加工项目” 采用全自动连续化生产线,产品性能对标欧盟环保标准。内蒙古圣和的 “年产 1.75 万吨硅油硅胶及硅树脂项目” 实现 90% 生产自动化,研发投入占比达 13%。这些举措推动中国有机硅高端产品自给率从 2022 年的 38% 提升至 2024 年的 55%。
      政策支持为行业转型提供了坚实后盾。《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(2025 年本)》将有机硅纳入重点支持领域,新疆、云南等地的能源优势与产业政策形成叠加效应。此外,政府通过出口退税、研发补贴等手段降低企业成本,如 2025 年有机硅深加工产品出口退税率提升至 13%。

四、全球竞争格局的再平衡与未来展望

      关税政策重塑了全球有机硅产业链的竞争格局。美国陶氏、日本信越等跨国企业加大在华高端产品布局,试图通过技术壁垒巩固市场份额。而中国企业则以成本优势和政策支持为依托,在中低端市场保持主导地位。据预测,到 2030 年,中国有机硅市场规模将以 7.4% 的复合增长率增长,成为全球增长引擎。
      未来,行业需在三个维度持续发力:一是深化与 “一带一路” 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,构建多元化市场网络;二是加强基础研究,突破电子级硅材料、生物可降解硅橡胶等 “卡脖子” 技术;三是推动绿色生产,通过循环经济模式降低碳排放,契合全球碳中和趋势。

为您推荐

    在线QQ咨询,点这里

    QQ咨询

    微信服务号